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南宁市统计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1:22:45  浏览:80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宁市统计管理条例

广西南宁市人大常委会


南宁市统计管理条例


(2002年11月15日南宁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3年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障统计资料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的都应遵守本条例。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和地方政府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况。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市统计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工商、财政、税务、海关、公安及其他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统计工作实施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加强统计工作的领导,保障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并应用信息现代化技术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自动化体系。
第五条 对于国家定期进行的重大统计普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证。
第六条 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应当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指定统计负责人,依法履行统计职责。其统计业务受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统计人员,指定统计负责人。其统计业务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经济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统计人员。统计业务受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人员。业务接受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十条 依法承担国家、地方统计调查任务的基本统计单位,其统计人员应当持有国家统一制发的统计岗位资格证书。
第十一条 统计工作推行经常性的统计抽样调查。重大项目的抽样调查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实施;一般项目的抽样调查由市、县(区)统计机构组织实施。
市、县(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对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的统计调查中应当推行统计抽样调查。
第十二条 县(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制定的调查项目,应当报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其系统内开展的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统计调查项目内容超出其系统范围的,应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统计调查项目有效期满拟继续执行的,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有效期满未办理继续执行手续的调查项目,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权废止。
第十三条 人民政府非常设机构不得直接向本机构系统之外制发统计报表。确需进行专项调查的,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并在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下开展。
民间统计调查活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市、县(区)应当建立健全本级统计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名录库。
第十五条 统计登记管理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市、县(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规定的时间内领取和报送统计报表。
第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对基本统计单位报送的年度统计资料实行联合审核,调查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接受统计审核。
第十八条 任何部门和单位及其负责人应当保障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的依法上报。
第十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定期公布、出版本级的统计资料,并以电子网络及其他形式及时发布统计公报,做好统计信息的咨询服务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的统计资料,应当报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有关部门进行各种社会评价或工作实绩考核所需的各项统计数据,应当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确认的统计资料为准,不得以会议审定、制发文件等形式自行确定。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正式公布的市、县(区)基本统计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开发表。有关部门如确急需使用的,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
第二十条 县(区)国内生产总值等重要指标数据,应当经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核评估。未经审核评估,不得公布。
第二十一条 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确定并标明密级,按国家保密规定管理。
属于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泄漏;非经调查对象同意,不得对外提供。
第二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依法将本部门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抄送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所急需的统计资料,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供。
第二十三条 各有关部门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组织指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协助统计机构查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统计调查对象有以下违法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对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经济组织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并可以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体工商户有前款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1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统计调查项目未报经审查或备案,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由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或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六条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反《统计法》规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对统计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增加外汇收入的报告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增加外汇收入的报告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增加外汇收入的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增加外汇收入的报告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努力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指示精神,最近我们对如何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增加外汇收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我保险公司的涉外保险业务近年来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开办的险种己达四十多种。除青海、西藏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办了涉外保险业务,业务量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我设在海外的保险机构业务,近年来也有较大的发展。我在香
港和澳门的四家保险公司一九八四年收入保险费比一九八三年增加近30%。这几家公司的盈利也逐年增长。
开展涉外保险业务,对我国对外贸时和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包括物质损失和赔偿责任)给予经济保障,提供防损服务,对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增强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起了积极作用。


涉外保险的保险费收入,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贸易外汇收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并积极开拓这项业务。目前我国的涉外保险业务发展比较缓慢,其保险费在国家全部非贸易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极不相称。以办理时间较长、保险费收入占首位的进出口货
物运输保险为例,出口货物在国内保险的仅占50%,占出口成交额三分之一以上的石油等大宗商品,由我公司承保的极少。正常贸易进口货物在国内保险的比重已接近90%,但我向国外借款项下进口的设备,大部分仍在国外保险公司投保。此外,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外国独资企业和我
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项下的保险,外国人和港澳同胞来华旅游期间的保险,各国驻华机构人员在我国应承担的公众责任保险,以及我国驻外机构、在国外设立的贸易中心的合资、合作企业的保险,由我承保的比重都很低,有的根本没有在我国保险。从这些方面看,我国涉外保险业务潜力
很大,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认为,只要加强领导,措施得力,在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七五”期间涉外保险费收入(不包括国际再保险和海外机构的保险费收入)的每年增长速度,从现在的10%提高到18%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了进一步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当前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保险公司要在各部门、各行业和舆论界的支持和协助下,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发展涉外保险业务和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意义,宣传开办涉外保险对于扩大国际经济往来的好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涉外保险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中有关保险的条文。我国制定和颁布的各项涉外经济法规,凡需要列入保险条文的,都应明确按国务院国发[1985]33号文发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办理。我国还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在华的外国企业、机构和人员实行公众责任保险和机
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条例。
(三)各级政府的外事和对外经贸部门要指导并协助开展国外保险工作。对外经贸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同外商进行的重大项目谈判,应向保险公司通报有关情况,并在必要时邀请他们派人参加。审批涉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合同草案时,应将是否列入保险条文作为一项内容。我国
劳务出口单位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时,在不违反当地政府法律的前提下,应力争在我国内保险。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其他机构的财产和人员如需保险,除当地国或地区法律规定必须在当地保险外,均应在国内办理。我驻海外银行机构要同我在当地的保险机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各项保险业务。

这些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时,应争取将贷款保证向我保险机构投保。我国对外经贸系统在国外设立的公司和贸易中心等机构,必要时保险公司可派驻人员配合开展保险业务。我国旅游部门应积极协助保险公司开展来华旅游者所需要的保险。
(四)允许保险公司运用经济手段,推动业务发展。我国对外保险业务,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经贸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业务人员争取来的。例如,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在国际保险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经贸部门和有关部门为增加保险外汇收入,往往要经过艰苦的谈判,付出额
外的劳动,才能把外汇保险业务争到手。为了鼓励经贸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职工积极协助保险公司开展涉外保险业务,为国家多增加一些非贸易外汇收入,保险公司可按保费收入一定比例(一般为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提取劳务手续费,付给这些单位(以人民币支付),由单位在一般奖
金之外对搞得好的职工给予奖励。这部分奖金,可免交奖金税。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下达执行。
(五)暂不允许外国保险公可来华开业。
(六)加强保险公司自身的建设。保险公司去年从中国人民银行分出后,虽然机构和人员有较多增加,但仍然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从事涉外保险工作人员的素质亟需提高,应当对国际经济、涉外法律有较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除了我们自己抓紧培训在职干部
外,希望教育部门每年能分配一定数量的外语和金融、保险专业大学生,并能有计划地安排几个大专院校增设保险专业,以加速保险干部的培养。保险公司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保险类别,增强我国保险的竞争能力。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附英文)

CIRCULA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RANSMIT-TING THE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 ON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N ORDER TOINCREAS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RANSMIT-
TING THE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 ON
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November 30, 1985)
The Report on 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which was submitted by the
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s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for you to act upon accordingly.
Report of the 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 on 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Excerp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policies of the State on striving to
increase non-trad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we have recently made a study
of the question as to how to develop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We now submit the
report on the relevant questions as follows:

Chapter I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handled by our
Insurance Compan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are already over 40 types of insurance coverage. The handling of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so as to give financial
protection against risks (including material losses and indemnity
liability) involved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s and
provide services with a view to preventing losse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s and in
enhancing the confidence of foreign businessmen coming to make investment
in China.

Chapter II

As the income from the premiums of insurance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s an important item of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of invisible trade, the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are
actively developing this business. At present, China's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s developing at a relatively slow pace and
the premiums only account for a very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State's total
non-trad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which ill conforms with the new
situation in which China is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ake, for example, the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for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the handling of which has lasted for a relatively long
time and the premium income of which ranks first. Only 50 percent of the
export goods is insured domestically and such bulk goods as petroleum,
which account for over one-third of the total export business volume of
China, are rarely insured with our Company. Nearly 90 percent of the
import goods in normal trade is insured domestically, but most of the
equipment imported under loans China has obtained from abroad is insured
by insurance companies abroad. Furthermore, only a very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insurance related to the Chinese-foreign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and foreign-capit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under the project contracts
China has undertaken abroad or the labour service co-operative contract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f the insurance taken out by foreigners or
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coming to China's mainland for
tourist purposes, of the public liability insurance that the personnel of
foreign institutions in China are supposed to bear in China, and of the
insurance related to Chinese institutions abroad and the trade centres,
joint ventures and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China has established abroad
is effected by our Company. In some cases, the insurance is even not
effected in China at all. All the above mentioned circumstances show that
China's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still has great
potentials and bright prospects.

Chapter III

With a view to further developing China's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it is imperative to adop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t
present:
1. It is imperative to conduct publicity drives actively, The Insurance
Company shall, with the support and help by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public opinion circles, employ
varied means and actively propa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and increasing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from non-trade sources and of the advantages of handling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to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in order to mobilize the various forc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2. It is imperative to perfect the clauses related to insurance in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laws and regulations. All clauses on insurance that need
to be included in the various foreign economic laws and regulations China
formulates and promulgates shall be handled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 3 of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surance Enterprises, which wa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a to expedite the formulation and promulgation of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public liability insurance that shall be
effected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in China and the motor vehicle third-party liability insurance.

3.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under t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shall give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that are to call important meetings or hold talks with foreign businessmen
on major projects shall keep the Insurance Company advised of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s and shall, if necessary, invite people from the Insurance
Company to attend such meetings or talks. In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the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and the draft contract with respect to a project
involving a foreign party, the inclusion of clauses on insurance shall be
one of the items for consideration. Chinese labour service units that are
contracting foreign engineering projects shall try their best to effect in
China the insurance with respect to the projects, provided this shall not
constitute a violation of the laws of the foreign governments involved. If
insurance is required for the property and personnel of Chinese embassies,
consulat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abroad, it shall be effected in China,
unless the laws of the countries or regions concerned stipulate that the
insurance shall be effected in their localities. Chinese banking
institutions based overseas shall work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ese insurance institutions in the localities and actively engage in
various types of insurance business.
When these banks are handling loans on mortgage, they shall try hard to
cover the insurance with the Chinese insurance institutions there with
respect to the security of the loans. The Insurance Company may, when
necessary, send their personnel to, and station them in, the corporations,
trade centr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established abroad by departments and
organizations affiliated to the Chinese Ministry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to coordinate work in handling insurance business.
Chinese departments for tourism shall give active assistance to the
Insurance Company in providing the insurance required by tourists in
China.

4. The Insurance Company shall be permitted to employ economic me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business.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has been canvassed through
efforts on the part of the business personnel of the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ed.
Take, for example, the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for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Faced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market, Chinese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ed, in order to increas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from insurance business, often have to conduct strenuous negotiations and
do extra amounts of laborious work before they can succeed in obtaining
some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exchange.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workers and staff of the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ed who actively assist the
Insurance Company in developing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so as to earn more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for the State from
non-trade sources, the Insurance Company may draw a certain proportion
(ranging from less than one percent to less than ten percent) from the
premium income as labour service fee to be paid to the aforesaid units to
be paid with RMB, which shall, on top of the common bonus, reward those
workers and staff members who have performed well in this regard. Such
rewards may be exempted from bonus tax.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hall
formulate measures in this respect and promulgate them for implementation.
5. Foreign insurance companies shall for the time being not be permitted
to begin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6. The Insurance Company shall strengthen its own organization setup.
Since the Insurance Company itself separated from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last year,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a relatively big increase in its
agencies and personnel, this increase still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its
business development. It is an urgent tas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engaged in insurance business involving foreign interests, who
shall be required to have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of China's law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its extern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have a fairly good command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intensifying our work to offer in-service training to our
cadres, we hope that the departments for education will provide us every
year with a certain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major in foreign
languages, finance or insurance, and will arrange in a planned way for
som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initiate the specialty of
insurance so as to quicken the cultivation of cadres who will specialize
in insurance business. The Insurance Company shall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increase the types of insurance coverage and
strengthen China's competitive position in insurance business.
If the above contains nothing inappropriate, it is requested that the
report be approved and transmitted to departments concerned for
implementation.



1985年11月30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16项规章的决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16项规章的决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6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入《广东省规章设定罚款限额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修改《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16项规章,现予公布,自1998年1月l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16项规章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政报》上重新发布,并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汇编成书,向社会发行。
省 长 卢瑞华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16项规章的决定
一、关于《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进口木材验收及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省政府1984年6月29日以粤府[1984]115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做好进口木材的验收及监督管理工作,把好到货质量关,维护国家权益,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外贸易工作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2.第九条修改为:“对违反本试行办法者,商检部门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有关规定,按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或罚款,并建议其
―1―
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二、关于《关于出口商品包装检验监督的管理办法(试行)》的修改决定
《关于出口商品包装检验监督的管理办法(试行)》(省政府办公厅1985年6月 8日以粤府办[1985]92号文转发)作如下修改:
1.第一点修改为:“一、为了做好出口商品的包装检验工作,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数量、重量,保障人体健康和运输安全,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2.第九点修改为:“九、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为不合格的包装不得使用。凡违反本办法者,商检机构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有关规定处罚。”
三、关于《广东省旅馆业治安管理细则》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旅馆业治安管理细则》(省政府1986年5月21以粤府函[1986]92号文批准)作如下修改:
1.第二十三条修改为:“对违反《规定》和本细则者,按国务院批准的《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2―
2.删去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3.原第二十六条修改为:“第二十四条 罚没款统一按规定处理。”
4.原第二十七条修改为:“第二十五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当事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
5.原第二十八条相应改为第二十六条,内容不变。
四、关于《广东省执行国家机动车辆废气排放标准施行办法》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执行国家机动车辆废气排放标准施行办法》(省政府1987年3月10日以粤府函[1987]53号文批准)作如下修改:
1.第十二条修改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对违反第五条者,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视情节轻重处以相当于车辆售价5%至10%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并责令厂家限期追回已出售的机动车辆,并无偿治理至废气排放不超过国
―3―
家标准止。
(二)对违反第十条者,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对维修单位处以维修费30%至50%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三)对违反第八条、第九条,将未完成治理的机动车辆投入行驶者或经抽检废气排放超标者,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2.删去第十五条,原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相应改为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内容不变。
五、关于《广东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省政府1989年8月16以粤府[1989]114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二点的第(一)项修改为:“(一)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城镇人口要生二胎的,必须符合“五种人” 的条件,从严控制。农村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的,按城镇人口生育政策办理。第一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申请生第二个孩子的,按国家计生委和省
―4―
有关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的规定,经地级市以上(含地级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组鉴定后,报县计生委审批。不按规定审批的,应追究审批人的责任。
农村人口要求生二胎的,要严格执行按计划、有指标、够问隔期(4周岁以上)的规定进行审批。”
2.第二点的第(四)项修改为:“(四)孕妇经批准安排生育者,按省计生委有关规定发给《生育证》。凭《生育证》到医院作产前检查及候产。”
3.第二点的第 (八)项修改为:“ (八)徇私枉法,弄虚作假,伪造、骗取、出卖《生育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及非法取环,破坏计划生育者,要严肃处理。触犯刑律者,提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4.第三点的第(二)、(三)、(四)项分另修改为:
“(二)凡外出从业(包括工业、商业、劳务及个体户等)的育龄流动人员,要在当地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登记,并领取全省统一印发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方能到有关部门办理外出手续。违反计划生育未作处理或未缴清超生费和未按规定落实节育措施者,不得发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 不予办理外出手续。
―5―
(三)外来从业人员要持原户籍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到地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登记验证后方能办理有关手续。凡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者,公安部门只准申报暂住登记,不予办理暂住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发给营业执照,劳动部门不予办理劳务许可证,雇人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不得雇用,房管部门及房主不得给其出售及租借住房,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车辆驾驶证。
(四)对未落实节育措施或计划外怀孕的,用工单位及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当地计划生育部门报告,并负责动员,限期落实。逾期不落实者,公安部门要取消暂住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暂扣营业执照,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要暂扣驾驶证,用工单位(或业主)要予以解雇,房屋、土地出租或业主要收回房屋、土地。放任、包庇者要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六、关于《广东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省政府1989年8月17日以粤府[1989]115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四条修改为:“各级煤炭工业管理部门(以下统称
―6―
行业管理部门)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实行行业管理,并对本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其主要职责是:
(一)设置安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所在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组织乡镇煤矿职工(第五条第六款规定者除外)进行安全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
(三)帮助乡镇煤矿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四)对违章开采的乡镇煤矿提出处理意见;
(五)负责乡镇煤矿开采范围的地质、水文、老窿等情况的调查;
(六)协助政府对影响邻矿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调解和提出处理意见;协助有关部门对作出封闭决定的乡镇煤矿实行强制封闭;
(七)设立矿山救护队,负责抢险救灾工作;
(八)履行国家规定的其他职责。”
2.第五条修改为:“劳动部门的矿山安全监察机关(以下统称矿山安全监察机关)对乡镇煤矿的安全生产负责监督检查,其主要职责是:
(一)督促行业管理部门对乡镇煤矿职工开展安全教
―7―
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二)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使用情况;
(三)对违章开采的乡镇煤矿提出处理意见;
(四)参加新建、扩建、改建乡镇煤矿的安全技术措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五)对乡镇煤矿的劳动生产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监察予监测;
(六)对矿长、副矿长、安全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和发证;
(七)参加乡镇煤矿事故的调查和监督事故的处理;
(八)协同有关部门对作出封闭决定的乡镇煤矿进行强制性封闭;
(九)履行国家规定的其他职责。”
3.第十五条修改为:“乡镇煤矿经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发给《采矿许可证》后,应向劳动部门申领《安全生产准采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向税务机关登记后,方可开采。”
4.第十六条修改为:“《安全生产准采证》由省级劳动
―8―
部门统一印制,按照一井一证的原则核发,每年换领一次。
乡镇煤矿开采完毕,应上缴《安全生产准采证》,并办理各项注销手续。
《安全生产准采证》不得买卖、租赁、抵押、转让。”
5.第十七条修改为:“申领《安全生产准采证》的程序:
(一)拟办乡镇煤矿的负责人凭《采矿许可证》向办矿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送县劳动部门审核,其中年产量不足1万吨的,由县劳动部门批准发证,年产量1万吨以上(含1万吨)的,由县劳动部门审查后,报市劳动部门批准发证。
乡镇煤矿需在国营煤矿矿区范围内开采的,应征得国营煤矿书面同意,并经国营煤矿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上述程序申领《安全生产准采证》。
省属国营煤矿在其矿区范围内开办的集体煤矿,凭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发给的《采矿许可证》向劳动部门申请,经审批并发给《安全生产准采证》。
省属国营煤矿在其矿区范围外开办的集体煤矿,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办理。”
―9―
6.第二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违反第三条规定造成特大人身伤亡事故或特大经济损失者,由劳动部门对主管煤炭工业的市、县、乡(镇)领导提出处理意见,报当地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通报批评和行政处分;
(二)违反第四条规定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者,由劳动部门对行业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交其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后予以行政处分;
(三)违反第十条规定者,由县行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四)违反第十一条规定者,由劳动部门责令限期补发必备用具,逾期不发的,处以200元至500元的罚款;
(五)违反第十二条规定者,由劳动部门责令把有关人员撤离岗位或停止独立操作,补办培训、考核手续,并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十五条规定,无《安全生产准采证》开采者,由县劳动部门责令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办仍强行开采者,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封闭,并由劳动部门处以
―10―
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十六条第三款者,由劳动部门注销《安全 生产准采证》;
(八)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安全 卫生标准,在接到限期整改通知书后仍不整改的,由劳动部门责令停产整顿,并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九)违反第二十条规定将安措费挪作他用者,由劳动部门责令限期将专款调回,并对挪用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乡镇煤矿非因不可抗力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按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处罚;
(十一)对违反本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7.第二十二条修改为:“乡镇煤矿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劳动部门按前条第九项规定的罚款标准加处1倍以下罚款,并注销《安全生产准采证》,3年内不再发证:
(一)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致1年内重复发生同类事故的;
―11―
(二)发生重伤、死亡事故隐瞒不报或谎报的。”
8.第二十三条修改为:“年产量1万吨以上(含1万吨)的乡镇煤矿,在新建、扩建、改建时其安全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工程设计未经劳动部门审查同意而施工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安全设施未经劳动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而擅自投产的,由劳动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9.第二十四条修改为:“省、市劳动部门的罚款权限,省属国营煤矿开办的集体煤矿违反本规定的,由省劳动部门执罚,其余的由市劳动部门执罚。
当事人应在收到劳动部门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罚款应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罚款全额上缴国库。”
10.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行政执罚单位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上一级机关应在2个月内予以批复。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批复仍不服的,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
―12―
起诉讼。对处罚决定提出申诉或提起诉讼的,在申诉和诉讼期间原处罚决定继续执行。”
七、关于《广东省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实施办法》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实施办法风省政府1990年9月3日以粤府[1990]74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十三条修改为:“排污单位拒报、谎报排污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的,除根据掌握的数据征收排污费和滞纳金外,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2.第十四条修改为:“排污单位对缴交排污费或罚款有争议的,可以在收到缴交排污费、罚款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缴交排污费或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受理复议的单位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排污单位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排污单位也可以在接到缴交排污费、罚款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排污单位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拒不缴交排污费、罚款的,监理机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
―13―
请强制执行。”
3.第十七条修改为:“企业单位缴纳的排污费,属滞纳金、提高征收标准、加倍收费的费用(以下简称‘三小块门,应在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税后留利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
事业单位缴纳的排污费,应先从单位包干结余和预算外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可从单位事业费中列支。”
4.第十九条修改为:“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已入库的排污费(‘三小块’除外)的80%部分的四分之三(排污费的60%)根据交费单位申请用款报告和同级环保部门的报告,拨入环保部门在银行开立的环保补助资金专户,用于补助交费单位治理污染和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排污费80%部分的四分之一件排污费的20%)拨入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专户,用于建立‘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
排污费的20%部分和‘三小块’,由同级环保部门提出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核批后拨给环保部门,由环保部门按规定掌握使用。”
5.第二十一条修改为:“省级‘三小块’部分的60%划入省级排污费内掌握,按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使用;另  
―14―
40%按季由省财政厅按省环保部门提出的计划,拨给委托代核定中央和省属排污单位缴费的市或县财政部门转拨给同级环保部门,同该市或县级缴收的‘三小块’一起按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使用。”
八、关于《东深供水工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规定》的修改决定
《东深供水工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规定》(省政府1991年6月24日以粤府[1991」77号文发布)的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对违反本规定者,根据情节轻重和污染危害程度,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第十九条第一款的,除限期改正外,并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二条第(一)项、第十七条规定的,除限期改正外,并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二条第(二)项、第十三条第(二)(三)项的,除限期改正外,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十三条第(四)、(八)项的,除限期改正外,并处1万元以上 10万元以下罚款。”
―15―
九、关于《广东省民兵工作若干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民兵工作若干规定》(省政府1992年6月10日以粤府[1992」68号文发布)的第三十八条修改为:“依照《民兵工作条例》和本规定,公民应当参加民兵组织而拒绝参加的,民兵拒绝、逃避军事训练和执行任务经教育不改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罚:
(一)属在职职工(含合同制职工、私营企业职工)的,予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属城镇待业青年、农村青年的,3年内不准报考升学,不予招工、招于,不发营业执照。
情节特别严重的,应按《民兵工作条例》从严惩处。”
十、关于《广东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省政府1993年7月21日以粤府[1993」105号文发布)的第二十八条修改为:“社会团体有违反《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警告、停止活动、撤销登记、依法取缔的处罚。”
―16―
十一、关于《广东省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1994年1月21以粤府[199d]12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十九条修改为:“乡镇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区)以上环保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治理;
(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除追缴超标准排污费及滞纳金外,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三款和第十四条规定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2.删去第二十条,其后条文依次顺延。
3.原第二十五条修改为:“第二十四条、本办法所列的各项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17―
十二、关于《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消防管理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消防管理规定风省政府1994年6月13日以粤府[1994]67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删去第十七条,其后条文依次顺延。
2.原第十八条修改为:“第十七条 对违反消防管理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员工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关于《广东省进出口商品检验行政处罚办法》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进出口商品检验行政处罚办法》(省政府1994年9月30日以粤府[1994]117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属于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到货后报关前不向商检机构办理登记或报验的;”
删去第三条第(七)项。
2.第五条第(六)项修改为:“擅自调换、损毁商检机构加施于进出口商品及其包装上的商检标志及封识的;”
第五条第(七)项修改为:“擅自损毁或者不按规定使用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标志的;”  
―18―
3.第七条第一句修改为:“违反有关进出口商品的质量认证、质量许可、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等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第七条第(二)项修改为“获准使用进出口质量认证标志或者取得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出口质量许可或者经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的企业,经检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可暂停接受报验并责令其限期改进。经责令限期改进后,逾期仍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的资格或者撤销其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出口质量许可或者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
第七条第(五)项单列一条并修改为:“第八条 获得商检机构认可或者注册的检验员或者报验员有违反商检规定行为的,暂时停止检验、报验业务,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认可或者注册资格。”
4.原第八条相应改为第九条,内容不变。
5.原第九条修改为:“第十条 有伪造、变造、盗用商检机构的证单、印章、标志、封识和质量认证标志,或者买卖、涂改商检证单、标志行为的,按照以下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19―
(一)其非法的证单、印章、标志或者封识尚未用于进出口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其非法的证单、印章、标志或者封识已经用于进出口的,处以有关商品总值等值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删去原第十条。
7.原第十六条修改为:“第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在2年以后发现的,免于处罚。”
8.原第十八条修改为:“第十八条 受到罚款处罚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商检机构的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十四、关于《广东省婚姻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婚姻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省政府1995年8月78以粤府[1995]72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已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的地方,须提交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协商,经卫生部门批
―20―
准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婚前医学检查或医学鉴定证明。”
2.第三十条修改为:“婚姻当事人弄虚作假提供假证件、假材料等,骗取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了婚姻登记的,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宣布其婚姻关系无效并收回结(离)婚证,并对离婚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3.删去第四十条,其后条文依次顺延。
十五、关于《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省政府1995年10月12日以粤府[1995]85号文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十三条修改为:“对违反本规定,建设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县以上地震局(办)或者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在第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第十四条,内容为:“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改正,处
―21―
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
(二)不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
3.原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相应改为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十六、关于《广东省违法收费行为处罚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违法收费行为处罚规定》(省政府1996年5月9日以粤府函[1996]141号文批 准)作如下修改:
1.第五条修改为:“对有第四条第(一)至第(四)项行为者,责令其限期改正,将违法所得退还原交费者;无法退还的,没收上缴国库;并对收费单位予以处罚;对涂改或伪造《收费许可证》的当事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2.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合并修改为:“第六条 对有第四条第(五)至第 (八)项行为者,依照国家有关财务、票据管理规定予以处罚。”
3.原第九条相应改为第七条,内容不变。
4.原第十条修改为:“第八条 对有第四条第(一)至第(九)项行为的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违法收费数
―22―
额1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或瞒报、虚报、拒报应当上缴的收入数额5万元以下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超过上述数额的按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行政警告
违法收费数额l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瞒报、虚报、拒报应当上缴的收入数额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拒绝改正的;
(二)行政记过处分
违法收费数额5万元以上、IO万元以下,并拒绝将违法所得退还原交费者或上缴国库的;或瞒报、虚报、拒报应当上缴的收入数额50万元以上的;或依本规定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后,再次重犯的。
(三)行政记大过处分
违法收费数额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并拒绝将违法所得退还原交费者或上缴国库的;或依本规定,给予记过处分后,再次重犯的。
(四)行政降级处分
违法收费数额50万元以上,并拒绝将违法所得退还交费者或上缴国库的;或依本规定,给予记大过处分后,再
―23―
次重犯的。
(五)违法收费数额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能主动将违法所得返还原交费者或上缴国库的,按本条第(一)项处理;违法收费数额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能主动将违法所得返还原交费者或上缴国库的,按本条第(二)项处理;违法收费数额50万元以上,能主动将违法所得返还交费者或上缴国库的,按本条第(三)项处理。”
5.原第十一条相应改为第九条,内容不变。
6.删去原第十二条,原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分别改为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内容不变。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